2020年7月至8月,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学联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式下组织开展了全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2020年暑期,南京大学的青年组成300余支团队,开展了以“绽放战疫青春,决胜全面小康”为主题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2020年江苏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评选中斩获佳绩。
2020年江苏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南京大学团委
2020年江苏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NJU湖北援助团
(指导单位:南京大学)
“博爱青春 · 南京”常态化防疫调研团队
(指导单位: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南京大学博士生讲师团云南分队
(指导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医家人”基层医疗机构调研团队
(指导单位:商学院)
“奔涌吧,人间烟火”地摊经济调研团队
(指导单位:商学院、外国语学院、社会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软件学院)
“NJU蓝鲸灵”南京城墙生态状况调研团队
(指导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助力一流”本科专业设置调研组
(指导单位:教育研究院)
2020年江苏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
(括号中为指导单位)
刘思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谢宇嘉宁(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湛鑫(商学院) 巢凝静(人工智能学院)
熊媛媛(商学院、外国语学院、社会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软件学院)
张婧怡(生命科学学院)
周 婕(教育研究院) 林 鑫(新闻传播学院)
2020年江苏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
缑文彤 罗 洁 肖 萍
周璐莹 周 玥
2020年江苏省暑期“三下乡”优秀社会实践基地
盐城黄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展示中心
2020年江苏省暑期“三下乡”优秀调研报告
《全产业链视角下的我国典型茶区产业可持续发展差异化路径探究——基于威宁县和安溪县的调查样本》
(指导单位: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励学敦行金陵学子助力城墙申遗》
(指导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为了更好地遵循国家有关高等教育的政策指引,为学校实现“第一个南大”的发展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南京大学“助力一流”调查小组在教育研究院汪霞教授的指导下,于2020年7月到8月开展了有关南京大学本科生社会需求及专业认知情况调查社会实践。本次实践的目的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调查本科生对所读专业的专业结构及社会需求的看法,了解目前专业设置中存在的不足,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使其更加符合社会需求,为相关人士提供进一步思考和借鉴。
团队线下访谈中
团队线上会议中

团队完成了两个阶段共计8轮捐赠活动,共募集善款人民币210万余元,这些善款全部用于购买护目镜、口罩、防护服、消毒液等各类医疗物资二十余吨,并通过物流直接送往湖北省五十余所医疗物资紧缺的医院、卫生院以及部分援鄂医疗救援队,为医护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护准备。团队先后被新华社、江苏共青团、中国青年网等30多家校内外媒体进行报道,并获得“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先进青年集体”称号。团队在切身实践中,探索了民间组织与官方慈善组织互助互补的方式,为新兴的互联网公益打好范本,推动公共慈善事业的发展。
团队向医护工作者捐赠物资
团队捐赠留言

南京大学“博爱青春·南京”实践团队以调研与宣讲相结合的形式,在家乡南京开展了一系列暑期实践活动,积极助力南京市常态化防疫。调研方面,团队运用微观理论和社会系统理论范式,以访谈法为主要研究方法,考察各类型单位在应急状态下的防疫措施以及常态化防疫现状,了解防疫过程中的主要工作难点,并通过街头采访,调研民众对常态化防疫的认识现状。宣讲方面,“博爱青春·南京”实践团队打卡南京各个社区,开课程、做宣讲、摆展台、发手册,为居民答疑解惑。该项实践活动主题鲜明、助力防疫,深入社区、贴近民众,对话权威、精准把脉,始于调研、终于建言,影响广泛、效果显著。未来,团队希望将“常态化防疫”宣讲转化为长期项目,继续为推进南京市常态化防疫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团队就常态化防疫进行社区宣讲
团队合影

随着疫情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为缓解经济下行压力,贯彻落实党中央“六稳六保”政策,全国多地释放“为地摊经济松绑”的信号,让“地摊经济”释放城市活力,让“人间烟火”惠及千家万户。“奔涌吧,人间烟火”团队由7只分队,67人组成,在全国20个省市开展了以夜经济回归为主题的线下实践活动。本次社会实践以多学科的视角开展,分别涉及经济、政府治理、文化、新闻传播四个角度,采用文献综述、发放问卷、走访政府、采访群众、数据挖掘、亲身进行摆摊尝试等多样化形式开展,产出兼具科学性和影响性的实践成果。
团队实践足迹地图
团队成员采访集市摊主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期关注明城墙的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平衡问题,曾分别于2012年、2015年对城墙开展过数次植物特征调查和研究,初步研究结果已发表SCI,中文核心期刊等文章数篇。今年南京大学再度与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携手,由生命科学学院师生组成“蓝鲸灵”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综合开展了对明城墙最新的生物多样性统计,科学地分析和评价生物多样性在城墙本体保护、景观生态效益和人文价值保护方面的作用机制和影响,为南京明城墙的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治理建议,以期在全国的古建筑和生物多样性平衡之间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团队在南京城墙辨认植物
团队合影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传承历史的荣光,延续前辈的重任,深入西部、深入基层,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是南大学子义不容辞的责任。南京大学博士生讲师团云南分队坚持以服务西部、服务基层为导向,紧扣时代脉搏,追溯理论渊源,汲取实践精粹,秉持“讲好南大故事,传递青年声音,助力学子成长”的理念,紧密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主题,在云南省玉溪市及南京大学对口支援的双柏县开展理论宣讲活动,宣讲单位包括辖区内党政机关、学校社区等。旨在充分发挥南大学子特别是研究生群体在思想品德教育和价值观念引导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广泛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筑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同时,突出展示了南大学子的良好精神风貌和学术修养,传递青年学子声音,激发青春磅礴力量。
团队在社区居委会宣讲
团队在玉溪市审计局宣讲合影

基于2019年项目的厚实积淀,2020年医家人团队再出发,疫情期间团队共制作11张战疫海报与27幅防疫教育卡通画,生动简明地为市民宣传防疫知识。与爱德基金会合作,共同组织了面向江苏基层医疗机构的医护工作者的慈善赠餐活动,共计筹款48万元,赠餐近两万份。阿里巴巴公益也加入我们,邀请12位顶流网红直播筹款两夜,赠餐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至南京、苏州、 镇江、无锡、常州、徐州六市。此外,团队利用迈皋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年门诊日志数据完成分析报告;邀请医疗内容运营的业内专家对团队成员进行辅导,成功打造基层医疗机构卫生宣教产品矩阵;同时也完成了社区医疗的体验活动。
南京大学博士生讲师团云南分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负责人,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本着服务西部、回馈家乡,传承历史荣光、延续前辈重任的初心,谢宇嘉宁带领南京大学博士生讲师团云南分队围绕“民族团结”、“脱贫攻坚”、“生态环境保护”、“党员干部教育”等主题展开宣讲,用自己的爱国之情和专业知识为脱贫攻坚和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奔涌吧,人间烟火”团队负责人。为应对疫情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全国多地释放“为地摊经济松绑”的信号,在此契机下,熊媛媛同学组建了“奔涌吧,人间烟火”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开展以夜经济回归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她提出使用多学科融合视角进行分析,也将自身的经验带到整个团队中。一方面着力提升社会实践的学术性和孵化性,另一方面,重点提高社会实践的影响性。

“蓝鲸灵”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负责人。她带领团队综合开展了对明城墙最新的生物多样性统计,科学地分析和评价生物多样性在城墙本体保护、景观生态效益和人文价值保护方面的作用机制和影响,为南京明城墙的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治理建议,以期在全国的古建筑和生物多样性平衡之间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助力一流”调查小组负责人。她选取队员时,兼顾各个学院,保证队伍构成多元化;按照每个人的技能和特点,提前给大家分配了相应的任务,在时间安排上尽可能把重点任务进行实践和大家的考试时间错开。第一次做全线上的社会实践,期间也与指导老师多次进行了沟通,一步步完善实践方案,最后得到了比较满意的数据和资料。

“医家人”团队负责人。从2019年暑期至今,他已走访了南京的7家代表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陪同浦口区卫健委领导前往杭州的5家示范医院进行考察学习,作为团队核心成员,实地考察,参与举办27场大型义诊,设计整套义诊印刷物料,并整理总结大学生志愿服务SOP,牵头帮助南京大学医学院在月牙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志愿服务基地,参与组织面向基层医护人员的慈善赠餐活动,组织同学们设计了基层卫生宣教的产品矩阵。

“博爱青春·南京”实践团队负责人。“常态化防疫”背景下,刘思嘉同学作为江苏省红十字会理事和南大红会前任主席,参与集结了南大12支团队,87名同学,完成了省红会“博爱青春”项目立项,本人组建了“博爱青春·南京”暑期实践团队,认真设计实践方案,积极联络实践单位,以“点滴汇聚,助力南京常态化防疫”为主题,在家乡南京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本科生也可以做学术”团队负责人,南京大学本科生学术社团“悦读书社”负责人。带领团队发起“南京大学本科生通识-学术项目建设现状分析与改进研究”项目,通过梳理、对比和分析南京大学既有校、院系的本科生学术项目,以调研成果为依托,为后续南大校、各院系本科生学术项目的发展和推进提供依据,亦将调研成果融入书社讲座和研讨课筹备工作中,更好服务南大师生,身体力行投入教学改革实践中。

心明眼亮小分队负责人。团队针对老年人反诈骗的主题,开展了采访和宣传。在立项之初,她便对本次实践活动进行了大致的框架确定,在实践过程中提出更多创新性的思考;撰写了高质量的实践日志,起到模板作用;在实践结束后,由于巢凝静同学对整个实践过程最为熟悉,对实践结论和材料也最为了解,她额外承担了实践简报的撰写工作,并且独自完成了结项报告的撰写。

2021年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
南大青年们再出发
定能扬帆起航
再创佳绩
编辑:社会实践中心
责编:胡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