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春追寻团结奋进足迹,在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布于 2024-08-02点击数:18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让大学生在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直是南京大学“石榴籽育人工作室”的核心工作理念。在2023年“南大人奋进在新疆”主题实践活动的基础上,20247月下旬,工作室组建团队再度出发,奔赴青海开展国情社情与基层治理考察、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调研、民族文化与东西部特色文化交流、红色教育基地寻访等系列活动,并深入访谈10余位在青援青工作者,深入学习感悟科技、教育、人才、文化对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意义,凝练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实践中的奋斗精神,并将实践成果有效转化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重要载体,深入大中小学、社区、乡村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等活动,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科技西进 兴青富民

回望过去,青海在历史上对国家科技发展作出了特别贡献——1958531日,中央批准在青海省海晏县境内金银滩建设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这里也被称为原子城。走在原子城纪念馆、国营二二一厂旧址内,师生们仿佛穿越回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6000多各族牧民为基地建设在寒冬的迁徙中做出巨大牺牲,程开甲、钱学森、邓稼先等一大批科技工作者们前赴后继、无私奉献,他们共同用汗水、青春、热血乃至生命,筑起新中国的安全屏障,创造了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迹。“两弹一星”精神火种在此长存不灭,与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回信精神一起激励着广大青年学子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报效国家、服务人民。

 

实践团队在两弹一星教育基地参观调研


驻足当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必须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团队参访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青海湖仙女湾、普氏原羚保护中心,深入感受到青海省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而围绕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新常态,南京大学校友企业、“苏青协作的样板”——天合光能青海大基地挺膺担当,以高科技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人才就业提出了“天合方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天合光能青海大基地迅速实现了光伏全产业链的贯通,构建起“绿电生产-绿电储存-绿电使用-零碳产品”清洁能源全循环经济模式,着力打造国家级清洁能源产业高地,为西部经济发展、光伏产业人才培养提供新动能。在这里,同学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以天合光能为代表的一批东部高技术企业在促进东西部资源优化配置、产业转移与升级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


实践团队在天合光能青海大基地参观调研

 

基石深固,育木成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真正把教育摆在先行官的位置”。

高等教育发展、高端人才培养则是推动青海各项发展的基础,重中之重。依托东西部协作和教育援青机制,在南京大学、河海大学、苏州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组团式”对口支援下,一所全日制理工类本科院校——青海理工学院在青藏高原上落成,并已经完成了首批一千余名本科生的招生工作。穿梭在现代化的校园里,先进的工学实验室、气象台、人工智能实验室等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经过对贾叙东、张亚权为代表的校领导以及陈铁喜为代表的学科带头人的深入访谈,团队了解到,在青海理工学院创建过程中,有一群人“孔雀西北飞”,把先进的教育理念、领先的专业学科带到青海,用行动诠释了教育援青的意义,书写着青海高等教育的新篇章。


团队在青海理工学院开展调研访谈

 

实践团队还走进中学、青海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开展调研。湟川中学校长郑颂作为援青教师子女,从父母“做祖国最需要的人”朴素情怀中萌生了坚韧与担当的精神品质,毕业后毅然奔赴家乡从事教育工作;朔山中学年级组长刁腾飞老师从牧区学校到区县中学,他始终坚定自己的教学理想,为各民族学子铺就了一条通往理想大学的道路;青海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网络信息管理处处长崔建宁也是一名“青二代,从南京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响应考试院紧缺专业人才的需求,回到青海工作,牵头推动了招考报名从纸质版本到电子收集的信息化发展,以专业所学参与到青海省阳光高考逐步完善的全过程。

“缺氧但不缺信仰”,来自青海本地和五湖四海的有志青年学成后,响应国家号召,扎根西部热土,为青海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正是像他们一样的从业者不断奉献,才使得青海教育依然蓬勃发展,成为点亮希望之光的火炬。

 

多元文化,和谐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

在青海,各族人民和谐共进、共同发展,各族文化在交融中传承发展、发扬光大。实践团队深入博物馆、社区、乡村、学校等地,切身感受多民族文化的灿烂辉煌。

 

团队成员深入藏文化博物馆、文亭巷社区、果洛藏贡麻村、宏觉寺等地开展青海地方文化调研

 

在藏文化博物馆,同学们重温了古丝绸之路人文交流下的青海多元文化和青藏高原悠久灿烂的文明,走进了精深博远、极具魅力的藏文化体系;在文亭巷社区,通过与社区居民、工作人员交流互动,实践团队成员调研了社区党建带动、服务支撑、活动联线的模式,感受社区作为社会基本单元对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意义;在果洛藏贡麻村,同学们了解生态旅游项目、藏族特色精加工产品以及新媒体平台建设,感受到村镇经济、文化、生态多方面取得的示范性成就和在筑牢民族共同体上做出的突出表率;在塔尔寺、宏觉寺,参观学习了爱国宗教人士的事迹,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悠久历史、藏传佛教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结合。

跨越山海,同心铸牢。实践团队不仅感受到了青海特色的风俗文化,更是带去了江苏非遗绒花和南京白局,在中学课堂、社区交流中与当地群众展开交流。教做绒花,学唱白局,其乐融融。


实践团队赴湟川中学、朔山中学开展主题宣讲、文化交流,上好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本次“石榴籽奋进行”实践团队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足迹,在大美青海走访7天,横跨千里,走过12站。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多角度、多维度地体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同学们以亲身经历和主动思考体会世情、国情、党情、社情和民情,更是领会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始终要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所需相结合,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服务西部,服务人民,广阔青海,大有可为。未来,团队将持续开展成果转化工作,通过撰写调研报告、制作系列新媒体作品、开展主题展览和校内外主题宣讲等多元形式讲好东西部协作共荣的奋进故事,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南大方案。

 

来源:南京大学“石榴籽奋进行”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