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19:00,由校团委主办、校学生会承办的励行讲堂之“巴黎气候峰会的观察与思考”在仙二404教室如期举行,讲座由南京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郑州师范学院教授、香港浸会大学访问研究员、香港青少年科学院院长姜冬梅教授主讲,就刚刚参加的联合国巴黎气候峰会,与我们分享经历与感受。
讲座伊始,姜冬梅教授向我们展示了“Mr CCC”应对气候变化(Combat Climate Change)主题漫画,由此引出了应对气候变化与巴黎气候谈判的讲座主题。2005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期生效执行,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人们对气候问题的解决充满期待;但是2009年哥本哈根谈判要启动《京都议定书》第二期时,谈判结果却让人们大失所望,气候谈判的形势进入持续低迷状态。不过尽管如此,携手应对全球变暖却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首脑会晤关注的话题。
那么,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个严峻的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到底应该怎么做呢?这正是气候谈判的焦点。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就已经根据历史排放,规定了一个重要的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共同”责任就是各国都要根据各自的能力保护全球气候,“区别”责任即要求发达国家率先采取减排行动,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而发展中国家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实现发展。“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最好的体现就是在《京都议定书》中为发达国家确定了量化的减排义务。但是,由于中国、印度、巴西、南非这些国家的经济在迅速崛起,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力图改变气候谈判的这一指导性原则。对于中国而言,维护和延续“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可以为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也可以巩固发展中国家集团的团结和中国在此问题上的领导力。在巴黎气候谈判中,最终保持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支持,也体现了我国外交从“韬光养晦”阶段,逐渐走上“有所作为”阶段,努力在国际谈判中起到引领的作用。
接下来,姜冬梅教授与我们分享了自己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观察员在巴黎峰会期间的经历。此次参加峰会的共195个国家参与,其中有147位国家元首到会,会议秉承着各个国家一律平等的原则,就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进行讨论。参加峰会的国家主要分为几个不同的阵营。首先是欧盟,对于气候问题态度激进;而相较之下,美国为代表的“伞形集团”(美、日、澳、加、新等发达国家),则对此抱消极态度;还有就是“七十七国集团加中国”,主要由发展中国家组成。除了这三大利益集团以外,石油输出国组织、小岛屿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等也组成自己的联盟,在气候变化谈判中各有诉求。
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刚刚过去,会议举办地的安保十分严密,会议的节奏十分紧凑。11月30日至12月13日,延时31个小时后,近200个国家共同面对全球变暖问题,凝聚共识,最终达成巴黎协议。 在人类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上,巴黎协议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姜冬梅老师提出,在国际的环保工作中,中国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中国在很多气候谈判中也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但同时也必须承认“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我们还是小学生”(谢振华语),要成为世界气候变化谈判的引导力量,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难发现,对于环保问题,中国的态度开始更加开放,在低碳发展方面已经采取了与其他国家合作共赢的政策。
“气候问题是环境问题,但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胡锦涛语)如何实现促进经济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双赢,是中国政府努力的方向,也是全民需要参与进来共同努力的方向。中国低碳发展,需要更多青年人才的继续努力。希望南京大学的莘莘学子能够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与行动中来,在中国的低碳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
(责编/张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