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讨论”】郭明姬:做青年学生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

发布于 2022-12-07点击数:725

哲学系团委 郭明姬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作为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价值追求和精神状态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和民族走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立足“第一个南大”建设目标,结合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我拟提出以下书面建议:

其一,主动倾听青年声音,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在新的征程上,如何更好把青年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而要把青年团结、组织、动员起来,首先要清楚把握,青年学生在思考什么、困惑什么,有什么需求与困难,需要怎样的引导与帮助。近年来,“畅通学生与学校的沟通渠道”已成为我校青年学生反映较为频繁的问题,这值得我们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重视。当前,南大APP“校务信箱”、“南京大学学生会”微信公众号“权益南大-权益反馈”版块及“南大研会”微信公众号“南研服务-我有建议”版块虽均设有问题反馈和沟通交流的功能,但因受“反馈问题须实名制”“相关宣传不够充分”“群体关注度不高”等因素影响,青年学生的认可度、使用度不高。建议借此“大讨论”契机,在进一步完善上述平台机制的基础上,依托学校官网、官方微信公众号等我校青年学生关注较多的平台,进一步畅通“青年声音”反馈通道,建立“建言献策”常态化、长效性机制,主动倾听青年声音、正视青年需求,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进一步把工作延伸到广大青年最需要的地方去。

其二,多维搭建实干舞台,做青年工作的热心人。“团的最大优势在于遍布基层一线、深入青年身边。”而要发挥好团的最大优势,关键是要紧扣“服务青年”的工作生命线,增强青年学生对团组织的认可度与归属感。当前,我校的研究生团员群体数量庞大,但相较于本科生而言,研究生群体“团员意识淡薄”“团日活动参与度不高”“团组织归属感不强”的问题要更为凸显,其背后折射的问题是基层团组织“服务青年”尤其是“服务研究生青年”的工作仍有不足,在摸准研究生青年团员特点与需求、把准研究生基层团组织建设工作方向、为研究生青年搭建实现梦想的舞台等方面尚有较大可为空间。建议从学校层面指导院系团委聚焦研究生基层团组织建设展开针对性的研究探索,切实了解研究生在日常生活、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创新创业、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心理辅导、权益保护、突发救助等方面的难题与需求,指导研究生基层团支部破解“形式化”的组织生活会与团日活动,真正立足青年研究生群体之所想、所急,为青年办实事、解难事,多维度搭建实现梦想的实干舞台,为青年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如此可以更好增强基层团支部凝聚力与向心力。

其三,强化网络思想引领,做青年群众的引路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加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同时也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现实影响,不可避免会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更加需要深入细致的教育和引导,用敏锐的眼光观察社会,用清醒的头脑思考人生,用智慧的力量创造未来。”做好深入细致的教育和引导,不仅要重视线下的教育引导,用好“互联网”、强化网络思政引领同样重要。当前,我校在线下青年群众的思想引领、学术科创、实践育人、校园文化建设、志愿服务等方面着力颇多、成效显著,但在打造网络“大思政”平台、强化网络端口青年群众思想引领方面仍有许多可为空间。有调研表示,高校大学生对网络已经具有较强的依赖,线下的交流和活动呈现减少趋势,行为方式出现了独来独往的趋势。应对大数据时代高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变化,建议在保持既有线下工作优势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网络思想引领,在内容、方式、载体、队伍等多个维度加强建设,及时回应青年学生的的困惑与需求,真正做到让正能量充盈网络空间、以正能量引领青年成长。